显失公平原则在工伤赔付协议中的适用/陈璐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4 19:59:00   浏览:811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案情]

吴某系某机械公司员工,2010年2月,其在下班途中发生车祸,受伤住院,共支付医药费4万元。某机械公司一直未为其办理工伤保险。2010年3月,吴某与某机械公司达成赔付协议,约定某机械公司支付吴某5万元,吴某不得再以该事故为由向某机械公司主张任何赔偿。同日,某机械公司支付吴某5万元。2010年9月,吴某被认定为工伤,2010年10月,经鉴定,吴某构成伤残九级,无护理依赖。2010年12月,吴某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某机械公司支付工伤保险待遇8万余元。2011年1月,劳动仲裁委员会作出超时未审结案件证明书。2011年2月,吴某诉至法院,请求撤销其与某机械公司达成的赔付协议,并要求某机械公司支付工伤保险待遇8万余元。

[分歧]

对于本案工伤赔付协议的效力认定存在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该协议系双方当事人基于合议达成,人民法院应当承认其效力,不予撤销;第二种意见认为,订立协议时,工伤认定决定和伤残等级鉴定尚未作出,显然是用人单位利用劳动者的窘迫或缺乏经验,订立的明显有利己方,明显不利对方的合同,属显失公平的协议,可予以撤销。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其理由如下:

首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等价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故合同法上“显失公平”的理解也应当遵循民法通则及民法通则的司法解释。因此,显失公平的合同须满足:合同一方具有优势地位,或者对方没有经验;优势方利用了己方优势或对方劣势;双方达成的合同违反公平或者等价的原则。

其次,用人单位在工伤认定和伤残等级鉴定作出前,与劳动者达成工伤赔付协议,若该协议的赔付款项显著低于劳动者应当享有的工伤保险待遇的,一般应认为是显失公平的协议。理由在于:第一,劳动关系的根本属性在于从属性,因此,用人单位对于劳动者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而工伤认定及伤残等级鉴定尚未作出,劳动者并不清楚其能够获得赔偿的情况,在主张赔偿的问题上显然缺乏经验和底气,加之受到伤害后,劳动者的经济状况大多比较窘困和急迫,因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形成了较为显著的优劣势对比。第二,用人单位存在用己方优势或者对方劣势的情形。尽管没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以积极作为的方式宣告其优势地位,或利用对方弱势,但客观存在的悬殊地位已经足以让劳动者心生畏惧,轻率行事。故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没有确切证据证明用人单位已采取积极行动消除其优势地位,如告知劳动者可申请工伤认定和伤残等级鉴定,并根据工伤认定和鉴定结果再向用人单位主张工伤保险待遇赔付等,则可认定其利用了优势地位。第三,用人单位从中获益,劳动者受到损害,且这样的获益或者损害显然违反了公平的原则或等价有偿原则。用人单位未为职工办理工伤保险的,应当由用人单位向职工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费用。因此,工伤赔付协议约定的赔付金额显著低于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的,系对劳动者利益的重大损害,使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用人单位从中受益,违背了公平原则。

再次,劳动者可以请求撤销显失公平的工伤赔付协议。根据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但是,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或者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的,该撤销权消灭。因此,劳动者可以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若没有确切证据证明劳动者知道的,可考虑从工伤认定或伤残等级鉴定作出之时起算。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法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宁夏回族自治区协税护税组织管理规定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


宁夏回族自治区协税护税组织管理规定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




第一条 为了加强税收征管工作,实行税收综合治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由税务、工商、财政、银行、公安、司法行政、交通等部门人员参加的协税护税领导小组,协调解决税收中的有关问题;乡(镇)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员会和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协税护税小组。
第三条 各地应当在集市贸易市场设立公安、工商、税务联合办公室,在车站、码头、旅馆、贸易货栈等商品货物集散地设置代征点或建立监督员制度,对个体税收的管理应分片、分行业建立管理小组。
第四条 协税护税组织人员的职责;
(一)协助税务机关宣传国家税收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协助税务机关调查了解本地区税源,配合支持税务机关依法征税;及时向当地税务机关检举、揭发纳税人的偷税、漏税行为;
(三)协助税务机关查处偷税、漏税、抗税等案件;
(四)受税务机关委托代征、代扣、代缴税款;
(五)指导群众协税护税;
(六)监督税务机关及工作人员依法征税;
(七)其他协税护税工作。
第五条 各地要挑选思想好、工作认真、不徇私情、热爱税收征管工作的同志担任协税护税人员,并由县(市、区)协税护税领导小组颁发《协税护税人员证书》。
第六条 各地协税护税组织要建立健全协税护税工作制度,加强对协税护税人员的管理,接受当地税务机关的业务指导。
第七条 协税护税组织的活动经费,由当地税务机关从集市贸易税收分成中解决。
第八条 对在协税护税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及个人,税务机关应给予表彰奖励。
第九条 对围攻、殴打、侮辱协税护税人员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条 本规定由自治区税务局负责解释和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1年5月8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管制犯在管制期间又犯新罪被判处拘役或有期徒刑应如何执行的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管制犯在管制期间又犯新罪被判处拘役或有期徒刑应如何执行的问题的批复

1981年7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


四川、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们来文请示关于管制犯在管制期间又犯新罪被判处拘役或有期徒刑应如何执行的问题,经我们研究认为,由于管制和拘役、有期徒刑不属于同一刑种,执行的方法也不同,如何按照数罪并罚的原则决定执行的刑罚,在刑法中尚无具体规定,因此,仍可按照本院1957年2月16日法研字第3540号复函的意见办理,即:“在对新罪所判处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执行完毕后,再执行前罪所没有执行完的管制。”对于管制犯在管制期间因发现判决时没有发现的罪行而被判处拘役或有期徒刑应如何执行的问题,也可按照上述意见办理。此复。